在当前国内外市场割裂、国内产能格局转移,以及种植、收购环节不断整合的大环境下,新年度棉花产业链面临的新问题持续增多。以下结合现状,谈谈个人对当下市场的看法及市场经营的几点思考:
当前新疆承包土地种植成本已达 2600-3000 元 / 亩,按 6.5 元 / 公斤的销售价格计算,折合亩产成本对应 400 公斤左右的棉花产量。目前新疆棉花亩产处于 400-500 公斤区间,当前市场价格已接近棉农种植成本线,不过在棉花种植补贴政策支持下,棉农种植基本能实现盈利。
加工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相对更多:一是收购期集中且周期较短,加之连续多年出现收购价格与期货价格倒挂的情况,后点价模式日益普及,导致轧花厂的收购风险敞口周期不断延长;二是近几年受贸易战持续影响,国内下游企业利润空间有限,使得棉花收购成本长期成为市场价格的压制因素,轧花厂通过收购盈利的难度逐年加大。同时,轧花厂与棉农、合作社的协作是一个长期且推进缓慢的过程,叠加收购资金愈发紧张,企业经营压力逐年攀升。
此外,近两年轧花厂对金融工具的应用频次显著增加,期货、期权、场外期权等工具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,但随之而来的金融工具交易风险也在逐步上升。
基差贸易已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模式,预售模式在近几年也逐步增加,成为贸易商控制货源的主要手段与渠道。从走势来看,基差在近几年呈现 “五一前基本稳定、五一后逐步提升” 的特征:若市场供应紧张,基差不仅走高时间会提前,涨幅也会更大,此时贸易商有望实现盈利;若年景不佳,贸易商全年利润可能仅够覆盖资金成本与管理费用。另外,当前后点价的主体以轧花厂为主,期货风险也主要由轧花厂承担,而贸易商与轧花厂长期面临追保问题,这一问题在近几年多次成为市场风险爆发点。
当前内地能够存活的纺织企业,基本是拥有自有资金、土地与设备的企业,负债高、待摊费用高的企业则生存环境较差;另一类存活企业是具备明晰个性化产品定位,或通过混纺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企业。此外,内地企业曾可借助内外棉价差降低生产成本,但当前棉花进口配额增发数量较少,这一降本空间也在不断缩小。整体来看,内地纺织企业长期处于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的状态。
新疆纺织企业则拥有明显竞争优势:一方面电费成本较低,另一方面能享受政策补贴。随着疆内产能快速增长,部分新疆企业已开始向中高支棉产品、差异化产品方向转型,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成本竞争压力。未来疆内企业产能仍在持续提升上的情况下,纺织企业的分化会日益加剧。
结合以上产业端各产业链的情况,就当前市场情况的几点思考如下:
1、首先,今年整体大环境仍将维持现状,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空间难有提升,因此各环节的成本既是市场主要支撑,也是核心压力,对市场无需抱有过高预期。
2、全球经济仍处于高债务、低利率(降息周期)环境中,宏观层面波动对市场的影响可能超过产业自身因素,而这正是产业端分析市场的薄弱点,因此产业链各环节需制定充分的风险控制预案。
3、加工企业应合理运用金融工具,尤其是新工具的应用,需通过控制使用规模来防范风险;优先选择企业熟悉的工具,再逐步尝试新工具,避免盲目应用。
4、国内外市场割裂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与长期趋势,对内外棉市场的分析需尽量分开独立进行,避免混淆判断逻辑。
5、长期来看,需推动产业整合,与具备优势的上下游企业及金融服务商加强磨合、深化合作,以减少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对行业的冲击。
6、产能转移、丰富产品品类等战略方向,以及长期发展规划,是当下需重点且持续思考的问题,需结合行业趋势提前布局。(文:小强)